他每日早起晚睡,趁着清晨的微光诵读课文,在夜深人静时还对着书本苦思冥想。遇到不懂的地方,他便向同窗虚心请教,那些同窗们也都热情地为他解答;有时问题太过刁钻,他还会鼓起勇气向先生请益,先生们见他如此好学,也都耐心地给予指导。渐渐地,他对这些学问有了一些入门的理解,开始能够跟上课堂的节奏。
一日,新学里组织了一场关于西洋文化的辩论会,要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阐述对西洋艺术与东方艺术差异的看法。宝玉所在的小组推选他为主辩手。这对宝玉来说,既是一次挑战,也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。他深知,如果能够在这场辩论会中表现出色,不仅能让自己在新学里获得认可,也能让黛玉和姐妹们为他感到骄傲。
为了准备这次辩论会,宝玉日夜苦读,翻阅了学堂图书馆里大量关于西洋艺术和东方艺术的资料。那些泛黄的古籍和崭新的洋文书页在他手中快速翻动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。他还特意写信向黛玉请教,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于辩论主题的初步想法和困惑。
黛玉在回信中旁征博引,从诗词、绘画、建筑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两种艺术差异的见解。她在信中写道:“西洋绘画重写实,以细腻笔触描绘世间万物,分毫毕现;而我华夏绘画则重写意,寥寥数笔,便勾勒出无尽意境,神韵皆在其中。诗词亦如此,西洋诗歌直抒胸臆,情感浓烈直白;我中华诗词则委婉含蓄,言有尽而意无穷。”黛玉的回信犹如一盏明灯,给了宝玉很大的启发,让他对辩论的思路更加清晰。
辩论会上,宝玉站在台上,起初还有些紧张,双手不自觉地握紧衣角,心脏也在胸腔里剧烈跳动。但看到台下同学们期待的目光,他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。他缓缓开口,声音虽略带颤抖,但随着讲述的深入,逐渐变得坚定而自信。
他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风格谈到西洋油画的写实技巧,从诗词中的意境营造谈到西洋诗歌的直白情感表达,条理清晰,论据充分。他还巧妙地引用了黛玉信中的观点,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,让整个论述更加丰满。
他说道:“吾国之画,意在笔先,神余言外,以有限之笔墨,绘无限之遐想;西洋之画,则力求形似,于细微之处见真章。此二者,皆为艺术之瑰宝,然风格迥异,各有千秋。”最终,他们小组赢得了这场辩论会。台下掌声雷动,同学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,先生们也点头微笑,对宝玉的表现赞赏有加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宝玉心中十分欢喜,那种喜悦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,满溢在他的心间。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黛玉。好不容易盼到了休沐日,宝玉早早地回到了贾府。
他直奔潇湘馆,一路上脚步轻快,仿佛身上的疲惫都被这即将见到黛玉的喜悦一扫而空。见到黛玉后,他兴奋地讲述着在新学里的点点滴滴,尤其是辩论会的事情,眼中闪烁着光芒,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他手舞足蹈地描述着辩论时的场景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紧张而激动的时刻。
黛玉看着宝玉眼中闪烁的光芒,心中也为他感到高兴。她笑道:“宝哥哥,我就知道你定能做好。你瞧,这西洋学问也并非那么可怕,只要用心,你总能学得出色。” 眼神中满是对宝玉的欣赏与爱意。
宝玉笑着说:“若不是妹妹的那封信,给了我诸多灵感,我哪能说得这般好。妹妹的才情,实在让我佩服。”两人正说着,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。原来是府里的下人在传,朝廷新政又有了新的变动,似乎与贾府的生意和家族子弟的前程都息息相关。宝玉和黛玉对视一眼,心中都涌起一丝忧虑,不知这新的变动又会给贾府和他们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……
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开,贾府上下再次陷入了一阵紧张的气氛之中。贾政在书房里与几位管家频繁商议,眉头紧锁,神色凝重。王熙凤也收起了往日的嬉笑,开始仔细盘算着贾府各项生意可能受到的影响。
李纨、探春等姐妹们聚在一起,低声谈论着新政变动对家族和自身命运的潜在改变。整个贾府,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面,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涌动,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命运的下一次转折,而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,也将在这动荡的局势中,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……
各位看官们,欲知后事如何,请听看下回分解!
喜欢新良缘请大家收藏:()新良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