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阁 >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> 第152章 北方两个霸主终于开战(第2页)

第152章 北方两个霸主终于开战(第2页)

许谦恭敬地行礼后,抬起头,目光诚恳而坚定地说道:“陛下,如今北方局势风云变幻,后燕野心勃勃,倾巢而出攻打北魏。若北魏不幸沦陷,后燕势力必将大增,届时,后燕下一个目标恐便是贵国。唇亡齿寒之理,想必陛下深知。北魏与后秦,实乃唇齿相依,若能相互扶持,共抗后燕,方能保两国平安,百姓免遭战乱之苦。”

姚兴微微皱眉,眼中闪过一丝思索,他心中暗自权衡利弊。出兵相助北魏,虽可遏制后燕的扩张,但后燕实力强大,贸然卷入其中,后秦也将面临巨大风险。且国内各方势力盘根错节,此时大规模调兵,难免引发内部动荡。然而,若坐视北魏灭亡,后燕必将成为后秦的心腹大患。

许谦见姚兴陷入沉思,心中一紧,但面上仍保持镇定,继续说道:“陛下明鉴,北魏虽眼下受后燕攻击,但根基未损。若陛下此时伸出援手,北魏必感恩图报。待击退燕军,两国携手,北方局势将尽在掌控。况且,如今后燕大军倾巢而出,国内防御必然空虚。陛下若能在后秦与后燕边界挑起小型战争,对其进行牵制,燕军必定首尾难顾。如此一来,既无需陛下派遣大量兵力正面迎敌,又可解北魏燃眉之急,同时削弱后燕实力,实乃一举多得之策。”

姚兴陷入了更深的沉思,大殿内一片寂静,众人皆屏气凝神,等待着姚兴的决断。许久,姚兴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决然,说道:“朕被你的言辞所打动,也认可唇亡齿寒之理。朕便依你所言,在后秦与后燕边界挑起小型战争,对后燕进行牵制。但你需记住,北魏也务必全力以赴,切不可心存侥幸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许谦大喜,赶忙再次行礼道:“陛下英明!北魏必定与后燕死战到底,不负陛下相助之恩。”

拓跋珪在战略抉择上,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远见。他并未因循以往草原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战时的传统战略战术。就如往昔匈奴与汉帝国的战争,匈奴在处于劣势时,总习惯性地向阴山以北退却,妄图凭借大漠的天然险阻阻挡汉军的凌厉攻势,而后再利用轻骑兵的高机动性,寻找战机消灭进入漠北的汉军。然而,拓跋珪此次的战略转移并非一味地被动退却,而是暗藏玄机,带有强烈的等待时机进行会战的倾向性。他将主力部队精心屯驻于黄河南岸,把牲畜资产安置在后秦国北境。如此布局,可谓用心良苦,倘若燕军贸然渡过黄河追击,拓跋珪便会毫不犹豫地指挥大军在黄河以南与之一决雌雄,给来犯之敌迎头痛击。

后燕大军气势汹汹地杀至云中,却惊愕地发现此处已是一座空城,拓跋珪那出其不意的军事部署,宛如一记重锤,狠狠地砸在了慕容宝的心头,让他惊愕不已。望着空荡荡的城池,慕容宝骑在马上,眉头紧紧皱成一个“川”字,心中暗自思忖:“这拓跋珪究竟在搞什么鬼?朔方地区作为魏国新占领区,按常理魏军应向漠北方向退去,可如今他们却西渡黄河,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?”慕容宝的心中隐隐涌起一丝不安,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,正将他推向一个未知而又危险的深渊。

慕容宝心中充满了疑虑,他深知此次北伐意义重大,却又对拓跋珪的举动捉摸不透。他一方面担心贸然追击会中了拓跋珪的埋伏,另一方面又顾虑若不追击,将错失消灭北魏的良机。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,此刻在他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召集麾下将领,商讨下一步行动。

一位将领急切地说道:“殿下,魏军已然逃窜,此时不追,更待何时?我军士气正盛,定能将其一举歼灭!”

慕容宝微微皱眉,心中仍有顾虑:“不可草率行事。拓跋珪诡计多端,这其中恐有诈。若我军贸然追击,陷入重围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另一位将领也附和道:“殿下所言极是。但我军劳师远征,若空手而归,如何向陛下交代?况且,若不趁此机会消灭北魏,日后必成大患。”

慕容宝在营帐中来回踱步,心中天人交战。他既想成就一番伟业,证明自己的能力,又害怕因决策失误而导致大军陷入险境。他望向远方,试图从那茫茫草原中寻得一丝线索,以坚定自己的决心。然而,映入眼帘的只有无尽的荒野,让他愈发感到迷茫。

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,慕容宝终于做出决定:“暂且按兵不动,先派人打探魏军的动向。待摸清虚实,再做定夺。”众将领虽心中有些失望,但也只能遵从此令。

当慕容宝判断出魏军的主力已经西渡黄河后,一个棘手的难题瞬间摆在了他的面前。想要渡河追击,船只必不可少,然而燕军此刻却战船全无。慕容宝不愧狡黠,稍作思索后,他迅速制定了一个极为狡猾的作战策略。他并未急于渡河,而是指挥大军沿黄河自西向东攻击前进。后燕军一路势如破竹,如入无人之境,深入魏境,顺利进抵五原。在这里,他们成功收降北魏附属部落居民三万多户,还意外收割了杂粮一百多万斛。

或许有人会心生疑惑,北魏彼时不还是以游牧为主的国家吗?为何会种植杂粮呢?原来,拓跋珪复兴代国之后,便高瞻远瞩地意识到国家转型的重要性,有意向农耕国家迈进。他曾在盛乐大力推行农业生产,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登国九年(394 年),拓跋仪奉命屯田于黄河以北,从五原直到梱杨塞外,开辟出一片片肥沃的农田。只是,世事难料,拓跋珪当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,这片苦心经营的屯田,竟在此时成为了长驱直入的燕国大军的补给。

有时,不得不佩服古人那充满智慧的哲理——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。原本种给自家人吃的粮食,如今却便宜了燕军。而燕军因粮草丰足,竟变得懈怠起来,不再费力去疏通粮道。他们将收割来的一百余万斛粮食囤积于黑城(今内蒙古武川),慕容德率领后勤大军入驻黑城后,塞上通往燕国的粮道便无人问津,陷入了一片死寂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