裂痕?这分明已是深不见底的鸿沟!梁王党,真的分裂了?
无数道目光,带着惊骇、揣测、狂喜、忧虑,如同实质般聚焦在一直沉默的杨文和身上。
长公主李漟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。大公主李淑,眼中复仇的火焰似乎跳跃了一下。魏王李泽,几乎要控制不住脸上的狂喜,袖中的拳头死死攥紧。
就在此时,一直如泥塑木雕般的梁王杨文和轻微地抬了抬眼皮,并未看争得面红耳赤的叶九龄与石介,而是轻轻咳了一声。
“咳——!”
声音不高,甚至有些低沉沙哑。
然而,就是这一声轻咳,如同九天之上降下的雷霆法旨。刚才还如同沸鼎般喧嚣、剑拔弩张的大殿,瞬间死寂。
所有的声音,争吵声、议论声、甚至粗重的呼吸声,都在这一刹那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叶九龄与石介如同被施了定身法,僵在原地,后面的话语硬生生卡在喉咙里。
百官齐刷刷垂首躬身,连御阶上的两位公主,身体都微不可察地挺直了些。
整个大庆殿,只剩下那巨大的蟠龙金柱和藻井投下的、令人窒息的阴影。
杨文和的目光,缓缓扫过全场,那目光并不如何凌厉,却带着一种俯视苍生、掌控一切的漠然与威压。
他缓缓开口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:
“阿云一案,案情曲折,法理人情,各有所执。许遵所奏,依律论罪,本无不妥。”这话,肯定了石介一系的法理依据。石介门下精神微振。
“然,”杨文和话锋一转,目光扫过叶九龄,“丁中丞、叶相所言,亦非无理。女子年幼,许嫁非偶,恐惧之下,行止失措,事后自首,悔意可察。婚约虽立,毕竟未成夫妇之实。若处极刑,确乎过苛,有伤仁和。”
他语气平淡,仿佛在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小事:“国法固须威严,天理人情亦不可轻废。治国之道,一张一弛。当此之时,与其严刑立威,不若示以宽仁,使小民知朝廷浩荡之恩,亦不失为警醒愚顽之意。”
杨文和最后定调,声音带着一锤定音的力量:“着刑部、大理寺复核此案。阿云谋杀未婚夫韦阿大,致其重伤,本属重罪。姑念其年幼无知,情有可悯之处,且自行首告,尚存悔意。
特酌情:免其死罪,脊杖二十,发配岭南琼州,遇赦不赦。韦阿大伤损,由虔州府库拨银抚恤。虔州知州许遵,审案明晰,奏报及时,然教化地方、整饬婚俗不力,罚俸半年,着吏部记档。此案,以此为终,不得再议。”
没有长篇大论的说理,没有引经据典的辩论。
杨文和以绝对权威的姿态,直接给出了最终裁决。这裁决,看似和稀泥,实则偏向叶九龄的“流放”主张,但又在“脊杖”、“发配”、“遇赦不赦”上保留了相当的严厉性,并未完全满足“原情派”的期望。
尤其是对许遵“罚俸记档”的处置,更显得微妙,既未否定其依法办案,又暗责其将矛盾直接捅上朝堂。